搜索

联系我们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 鲁ICP备1601132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济南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80号 电话/传真:+86-531-86401548 邮箱:shandong@ccgmb.com / sdhgdz@vip.163.com
邮编:250013 网址:www.sdhgdky.com / www.zhjsdy.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山东院:剑出鞘,谁与争锋——记“明达工匠”张海亮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3/01
浏览量

和绝大多数不善言谈的地质人不同,盛夏的一个午后,如约而至的张海亮刚坐下就打开了话匣子。从物探的作用意义到物探的方法门类,再到他自己所理解的物探的“真谛”,张海亮先给我这个“门外汉”进行了一次专业的“物探扫盲”。

谈起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的物探事业,张海亮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山东院物化探分院的副院长,入职9年多来,张海亮工作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国外涉及泰国、缅甸、阿联酋等国家,先后以物探组组长的身份组织完成了十余个国家级、省级财政地质勘查项目,以及数十个水工环工程勘察项目,获得地质报告成果奖数项,发表科技论文9篇。在2018年全国首届物探职业技能大赛中,先后斩获山东省地质勘查行业物探优秀人才、中煤地质总局物探优秀人才、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物探优秀人才等称号。

干一行爱一行:从“菜鸟”到“大咖”

任何成长都是一场持久而痛苦的修炼。如今在物探领域已小有所成的张海亮坦言,在这场长达9年多的“修炼”中,他也曾经历过挫折和迷茫。

2011年7月13日,张海亮到山东院报到,因当时部门人手紧张,很快就被安排到枣庄项目工地开展野外工作。7月到8月正是北方最炎热的时候,刚毕业的张海亮和同事们在翻滚的热浪里钻玉米地、翻大山坡,跑线测点。而正是这第一个野外项目,让当时的张海亮倍感挫败,深感迷茫。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8月14日,刚好在项目上快干满一个月,傍晚要翻过一座非常陡峭的山坡,我当时有些害怕但又不好意思拖累同事,好不容易连爬带绕狼狈地翻下山来,天都已经黑了。”日复一日条件差、强度大、又苦又累的简单重复,工作摸不上头绪,偶尔还会犯点低级错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从小到大都是尖子生,一直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独生子张海亮当场痛哭。

“当时觉得自己一直挺优秀,毕业时也有好几家单位想签我,没想到工作后实践和理想的落差这么大。”张海亮感叹道,“但想到既然自己选择了物探专业,选择了山东院,就像谈恋爱找对象,既然坚定了选择,就既要欣赏彼此的好,也要正视并包容彼此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能幸福长久。”

就是这样一份对专业、对单位的朴素感情,让张海亮坚持了下来。哭过之后,再跑路线、测点时,张海亮随身携带的,除了仪器设备和水壶,还多了一个小方格笔记本。线路怎么布置,什么环境下仪器参数如何设置和调整,测点时通常会出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搞定……他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总结的每一个方法、想到的每一个感悟都认真记在本上,仔细消化。

正是凭借对物探专业的认同、对单位的热爱、不服输的拗劲和工作上日复一日的有心积累,这只曾经的“菜鸟”终于振翅起飞,开启了通往“大咖”的修炼之路。

敬业守责:看似简单,内有乾坤

在外行看来,物探工作简单重复,但实际上却大有乾坤。以测井为例,看似就是设备自动运行、人盯着设备这么简单,但稍有疏忽,一旦探管遇阻或者遇卡,如不紧急妥善处理,1~2秒电光火石之间就会瞬间发生探管被埋或掉管,造成严重的生产事故。

“风险成本是物探工作的最大成本,”张海亮说,“一根光纤陀螺测斜探管十几万,出一次事故就相当于给单位增加了十几万的成本,还影响了工作效率。”

为了避免发生类似重大事故,测井工作时,张海亮都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专注、细心、耐心地认真捕捉设备运行中每一丝微妙的声音变化和绞车缆绳的形态变化,通过不断学习、分析、总结,练就了一双“千里眼顺风耳”,能够做到眼疾手快,发现异常迅速反应。

“越是看似简单,想要做到长久不出错,越是不易——但我做到了!”张海亮略带骄傲地说。当时,兰陵项目累计测井大概1千次以上,因为敬业负责、专注细心,在张海亮手中从未发生过1次生产事故,圆满完成了兰陵铁矿区整装勘查测井任务,并练就了听声辨隐患的测井“独门绝技”。

精益求精:人器合一,三千公里成就“量变到质变”

物探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追求精度。张海亮把自己称为给大地拍“CT”的人,要求自己“人器合一”,努力练就一双“透视眼”。

因目前设备等原因,再加上各种地面干扰的影响,很多物探工作做到高精度分辨率仍然十分困难。因此,在同等物探设备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格外重要。张海亮认为,物探工作者首先要具备器物精神,要爱惜、爱护和了解手中的设备,了解设备仪器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什么微弱的变化、需要设置什么样的参数、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尽量减少或排除人为操作失误以及外界因素对仪器设备的干扰,提高物探工作第一环节——数据采集工作的精度,才能为后期数据处理和解译推断打好基础。

谈到提高物探精度的难度,张海亮深有体会:“当大多数人的精度达到80%时,你或许努努力就能达到90%,但要想达到95%、100%,这个过程中每前进一丁点儿,都要付出成百上千倍更加艰辛的努力。”

很多人因为太难选择了“放弃”,张海亮因为太难选择了“挑战”。

“我这个人心态好,不怕难、不怕竞争,打小就爱争第一。”刚进入山东院时,张海亮给自己立下的小目标就是要在物探技术上成为山东院的NO.1。

9年多来,这个目标成为支撑他不断精益求精、淬炼技术的强大动力。没有人提出过高的要求,他以自己和自己较真的一股子“轴劲”,坚守初心,在野外工作中逢山攀山、逢沟跃沟,只要双脚能走到,绝不偷懒漏过一个测点。

据张海亮粗略统计,自2011年参加工作至2017年底,单地面高磁一项,路线就跑了3000公里以上。3000多公里的路线,给予了张海亮宝贵的一线经验,练就了扎实的物探技能。从西南边陲到东北大地,从深山密林到戈壁荒漠,从国内到国外,一次次汗流浃背、一次次累到虚脱,张海亮的汗水和足迹见证了他物探技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018年,经过层层选拔,张海亮参加了中国技能大赛“劳雷杯”首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物探技能竞赛。其中在山东省省级竞赛中,张海亮拿到了高磁单项满分、山东赛区决赛第13名、磁法技能单项第2名的好成绩,荣获“山东省物探优秀人才”称号,为山东院赢得了荣誉、树立了口碑。在中煤地质总局举办的选拔赛中,张海亮取得了总分第3名的好成绩,被评为“中煤地质总局物探优秀人才”,并因此被选拔为中煤地质总局代表队成员,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全国总决赛。

在之前山东省赛区电法单项物性测定比赛时,张海亮第一次使用新型加拿大进口设备,全英文界面,有点懵,导致其中一块岩心电性参数测定出现失误报警,扣了一半的分数。比赛结束后,为了了解掌握设备性能,把比赛中暴露的短板补上来,张海亮硬是从网上搜索、翻译,一页页啃下了几大张英文原版说明书。在参加全国总决赛时,他这份学无止境、追求卓越的精神为他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该小项满分25分,张海亮只扣了0.25分。

在对广州地理环境不熟、当地太空射线电磁干扰强、采样间隔设置过小等情况下,张海亮凭借多年精益求精不断积累的丰富经验,临机应变,在全国地勘行业物探职工最高水平的竞技舞台上,以精湛的专业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物探优秀人才”称号。

创新求极致:剑出鞘,谁与争锋

干一行精一行,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遇到棘手问题时关键时刻能够顶得上、站得住,敢于亮剑、不辱使命。这是张海亮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朴素理解。他把这八个字落脚到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工作环节中,不断开拓创新,力求极致。

在山东省兰陵县兰陵矿区古林-小寨子铁矿详查项目中,他首次利用古林矿区群孔井中磁测数据进行整理,再使用Voxler软件进行井中磁测△T磁异常三维立体成图,利用各岩性已知磁性参数特征,圈定可推断为矿致异常的△T三维异常体。通过对多孔位井中三分量磁测数据处理生成△T磁异常三维立体成图的分析,更准确、更清晰地反映磁铁矿体的三维空间赋存状态,将整体勘探线从300°方位调整为210°方位,极大地节省了钻探工作量,取得了较大的找矿成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其掌握的井中三分量磁测技术和光纤陀螺测斜(纠斜)技术,在山东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山东省齐河大张铁矿勘查项目中,他首创了区域岩体异常提取的方法,实现了对深部形态不规则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精准探测。齐河大张铁矿是矽卡岩型富磁铁矿床,受这一类型矿体磁场特点的影响,在三分量测井过程中,测井曲线形态规律性不强。且受厚大闪长岩体的影响,叠加了此岩体产生的局部“区域异常”,使得本就磁异常值不高、变化又较大的矿体产生的“剩余异常”更加难以捕捉、难以甄别。针对这一难题,张海亮首创利用井中三分量磁测数据,研究整个矿区岩体异常的特点,综合分析几个钻孔资料,提取近地表100m内测得的磁场强度,作为本次测井的“正常场”,对数据资料重新处理、立体成图。在钻孔中测得的磁场值在进行正常场校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去掉整个岩体产生的“区域异常”,使得到的测井数据更显明地突出矿致异常,从而实现了对深部形态不规则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精准探测,较好地攻克了技术难关,有效推进了项目进展。

“我是山东院的一个物探兵,再苦再难,我得守物探。”这是张海亮对物探事业的深情告白。

“剑出鞘,谁与争锋,代表山东院和总局做好每一个项目,经得起自己的检验、经得起甲方的检验、经得起专家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张海亮对践行工匠精神的霸气解读。

谈到成绩,张海亮谦虚地说是努力加幸运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幸运在于单位和总局给了自己成长成才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在于同事和合作伙伴们的支持协作,“军功章”里凝聚着大伙儿的汗水和智慧。

未来道阻且长,相信这个谦虚上进的小伙儿会一如既往地在自己所热爱的物探事业中继续乘风破浪,以匠心守初心,以实干担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山东院和总局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院 陈海英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