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联系我们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 鲁ICP备1601132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济南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80号 电话/传真:+86-531-86401548 邮箱:shandong@ccgmb.com / sdhgdz@vip.163.com
邮编:250013 网址:www.sdhgdky.com / www.zhjsdy.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我来推荐】《曾国藩传》

分类:
党建群团
作者:
王庆锋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9/02
浏览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学习型团队建设,我们特推出《我来推荐》栏目,欢迎大家推荐你喜欢的书籍、影视剧作品等等,哪怕是一段对你有所启发的文字和话语都可以,让我们一起成长进步,快来加入吧——
 
  曾国藩,湘军的创立者,清末中兴名臣之首,洋务派代表,最终封侯拜相,风光无两,谥称“曾文正公”。他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是一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毛泽东曾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有“曾公乃国人之精神典范”的评价。甚至有人题联赞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曾剃头”“曾屠夫”,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
  要想深入了解曾国藩,我推荐张宏杰的《曾国藩传》,该书主线脉络清晰、客观全面,大量征引当时的书信、奏稿、日记等内容,边叙边议、平实易懂。这不是一般的传记小说,也不是什么厚黑畅销书。阅读该书,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活力、弹性和容纳力,对我们了解中国社会思想史,填补相关知识空白,乃至对我们个人成长都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特以推荐。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厚积薄发
  曾国藩的智商平常,秀才考了七次才中榜,第六次甚至还被“悬牌批责”,考卷被作为文理欠通的反面典型展示,让其汗颜无比。其实,他的“笨拙”是未开窍、未顿悟而已,后来他举人和进士考得很顺利,翰林院大考也是轻松过关,人生就像开了挂,“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工作不过十年,他就做到了“省部级”,这可不是“笨拙”所能企及。相反,那些很早就考上秀才的同时代人都没有他后来的成就。他做人做事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不打无准备之仗。他的“笨拙”,更多是建立在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是勤奋、踏实的体现,而不是投机取巧、走捷径。这种“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
  著名的荷花定律讲:池塘里的荷花每日以前一天的两倍数量开放,到第30天开满池塘。那么,当荷花遮蔽半个池塘的时候,是第几天?是第15天吗?不是!是第29天,直到最后一天才会开满另一半。最后一天的圆满,等于此前所有努力的总和。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需要积累沉淀,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蜕变。世上真正聪慧和蠢笨之人都是极少数,大部分人都是相差无几的平常人,要想高人一头,只能是多一份付出和努力。我们只有拼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学做圣人
  明代大儒王阳明言:“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也许是)读书学圣贤耳!”曾国藩深以为然,遂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途径有二。首先是“写日记”,来悔悟反思,勤求己过,这是入圣之基。日记需要天天写,要对一天的言行“痛自警醒”,还要把日记拿给亲朋好友看做点评,就像在微博下面跟帖,真可谓“针针见血,刀刀剜心”。然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也正是由于“师友夹持”,所以他才改掉诸多不良嗜好。其次,要强调“有恒”,这是作圣之基。他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伟人”。他注重修身养性,反思醒悟,为自己立下包括静坐、早起、谨言、养气等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修身之法。他敢言直谏,直陈利弊,致力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事君至忠,事亲至孝,对于兄弟,互见肺腑,对于妻子,相敬如宾,对于儿女,慈爱严格,他孜孜以求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其实,读书、行路、阅人、指路都不可或缺,然最终旨归还是需要你去“悟”。曾国藩的一生哲学都体现在一个“悟”字。《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有句话说得好:“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这也是很多人“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缺少了去领悟的环节,可能面对问题,我们还是同样会犯错。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创立湘军
  太平军势起,曾国藩奉命在乡兴办“团练”。他赤地立新,筚路蓝缕,趁机组建起一支靠师徒、亲戚、好友等人际关系建立的湘军。经过12年的坚持不懈,他用“铁桶围城”之法攻下了重镇安庆、南京,荡平了要“消灭中国传统文化”的太平天国。他的成功,在于高薪厚饷的激励政策;在于“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组织原则;在于“选士人领山农”的人员结构;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略战术;更在于他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有学者说:“(曾)既是军队的主帅,同时也是兵士的导师,所以湘军是个有主义的军队”,湘军“朝出鏖兵,暮归讲道”,经常白天打仗晚上学习,据说后来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借鉴于曾国藩编写的关于严明军纪的《爱民歌》民谣。
曾国藩组建这支湘军真可谓殚思极虑、煞费苦心。首先,施行军人“低饷制”的清廷不给经费,他需要自筹。其次,他不是地方大员,没有提拔下属的权力,也难以调度地方官员。再者,初到长沙的他勇于任事,除暴安良,动辄弹劾不作为官员,得罪了当地官僚集团,所以前期在筹饷、购械、建制等方面处处受限。面对重重困难,曾国藩没有退缩和一味抱怨,为了“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的大局,他要撑起两根“骨头”,不仅要“柔”“内圣”,还要“刚”“外王”。他骨子里清廉刻苦,但后来也可以做到表面上和光同尘,刚柔方圆兼济,他能放下文人的脸面去劝捐,甚至是强行勒派,也可以乱世用重典。他不能像海瑞一样去做“清官”,否则在晚清官场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国计民生的大事。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功成让权
  清政府一直有重满轻汉,强干弱枝的理念。随着曾国藩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朝廷早有防备之心。他政治嗅觉灵敏,自然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在给弟弟的信中,他经常言及“功名之地,自古难居”“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他曾把自己一生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心得向子孙们交代,那就是为人一定要做到“不忮不求”,就是要克制自己的嫉妒心和贪求心。他说,“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
  《易经》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当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声望达到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时候。攻下南京后,朝廷对湘军更加忌惮,处处戒备压制。据传湘军将领彭玉麟问曾:“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而曾国藩的回答是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起兵是为了维护名教,而名教所重,正是君臣大义,自己拥兵问鼎自然不是他的选择。于是他自剪羽翼,主动裁撤湘军,让弟弟曾国荃开缺回籍,这才消除了朝廷的疑虑,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培养人才
  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一便是“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他用人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全力给下属创造发展的机会。他“能随人之才以成就之,故归之者如流水”,幕府之盛,自古罕见。据统计,曾国藩的幕僚出幕后官至出使大臣5人,军机大臣2人,尚书2人,大学士2人,侍郎3人,北洋大臣1人,总理衙门大臣1人,总督16人,出任总督30人次,巡抚28人,出任巡抚50人次。此外,还有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副将等等,不胜枚举。天京克复前后,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这也是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体现。
李鸿章是曾国藩作为接班人来重点提携培养的,他对此感激终生:“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南针,获益匪浅……吾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还说,他后来办事,包括起早、办外交等等,受益不尽,都是老师造就出来的。左宗棠虽然由曾国藩保举提拔起来,却并没有在关键时候支持曾且多掣肘。但曾为了大局反而一直很关照他,左宗棠最后也不得不佩服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即使是多次受过曾国藩弹劾的老部下李元度,在曾死后也感怀恩师情,在《哭师》中写道:“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说:保持一颗美好的善心,做善事,怀善念,多利他,让自己充满关爱和真诚,这也是宇宙的法则。曾国藩同样怀着正心,遇到利益问题,注意分配,遇到名声问题,注意分享,体现了胸怀和格局。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补天乏术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方差距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主动接触西方地理、政治、科技、军事、教育等,积极推行洋务运动。他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建造江南制造局,鼓励各省积极行办西式工业,开西学东渐之先河。去世前,还奏请派出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通过深入接触,他认为,洋人的独特信仰、文化系统和做事原则是以往部落蛮夷所不具备的,他们所求不过是通商获取更多利益,再者要求清廷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交往。他呼吁要转变天朝上国君临万邦的传统观念,要把外国人当人,把国际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是符合近代交往规则的。他提出“忠信笃敬”的外交思路,在对外交往中,不要争诸如是否三跪九叩、进城定居等“面子”,而要争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里子”。他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他这一外交思想和对待洋人的态度,显然是超出当时很多国人认知水平的,并不为普通民众、清流乃至朝廷所理解。
  天津教案爆发,法国传教士被群众打死多人,朝廷派他前往调查交涉。面对要与外国开战的汹汹民意,曾国藩不为所动,认为“剜眼挖心”之说确是子虚乌有,实力不济且理亏的我们不应该鼓动排外情绪来对抗外国,不能被无定见的舆论裹挟带节奏,这样只能是输了“里子”还要丢面子。虽然他委曲求全同意了洋人一部分合理要求达成和解,但是却被群众说成了崇洋媚外的卖国贼,有权术而无见识的慈禧也把他抛出当替罪羊,说他“文武双全,惜不能办教案”,曾国藩用“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来形容当时的艰难处境。30年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没有吸取教训的慈禧向11国同时宣战,这被认为是天津教案的扩大版。
  曾国藩遵循圣人之道以圣贤自期,奋斗了一生,却并没有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没有能探悟到拯救旧世界的真理和主义,也没有创造一个以儒家学说为指针的太平盛世。正如作者所言,曾国藩用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死在了补天填海的路上,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党群文化

PARTY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