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7月11日注定是个不眠之夜。车间里灯火通明,符浩和他手下的员工们不停忙碌着。组装、嵌合、表面处理,一环紧扣一环。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聚精会神,匠心独运,有条不紊。这是决战的关键时刻,容不得丝毫马虎,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篑。热浪未退汗水湿衫,他们全然不顾,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银牛做好!
银器制作全凭手工技艺,包括捶、揲 、錾刻、镂空、镶嵌等技艺。追溯起来,源远流长。它起源于汉代,鼎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传承完善于现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符浩所在的工艺品厂素以制作高端银器闻名,大的不过一、二千克,小的不足几克、数拾克,制作上百公斤重的银牛,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作为厂长符浩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心如明镜:开弓没有回头箭!挑战这个“不可能”,必须成功。否则……不,没有否则!他作了一个决绝的手势。他相信自己,相信手下的员工,信心满满。
作为工艺品,银牛制作全凭手工一片一片反复不停地捶打敲击,直至成型。做出来像不像,全在手上功夫技巧。百炼钢化绕指柔。在一捶一揲中,毫厘之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稍有疏忽必得返工。这是一种心手相传的精湛技艺,鬼斧神工和精益求精的无缝衔接完美结合,是任何机械无法替代的。你想想看,将捶揲好的银片一块块拼接起来,让银牛“活”起来,那难度可想而知。
在残联,符浩是个“腿肚子绑大锣——走到哪儿响到哪儿”的人物。凡是残联举办的技能大赛,都能见到他矫健的身影。结识符浩,是在特教学院校友联谊会上,我代表残联出席。他兴冲冲带我去学院陈列大厅,那里有十年前以他为主创的毕业作品,曾荣获全国特教学院毕业生作品金奖的大型绳编【根】。当时全国巡展,声名鹊起。我们用笔交谈。“那时,我就有大干一场的梦想”。他放下笔,两手摩挲,跃跃欲试。
那次联谊会我有幸拜访了他的母亲,知道了符浩的身世。
“人生就像这天气,说不定哪块云彩下雨”——符浩的母亲是六零后,说起符浩小时候的事,仍是满腹内疚懊悔不已。一岁时突发高烧不退,那时他在乡下爷爷奶奶家,我和他爸在县城做生意,给耽误了落下残疾。爷爷奶奶愧疚不已抑郁成疾相继离世。我们带他四处求医问药,已经晚了回天无力。我和他爸搂着孩子抱头痛哭,但没有放弃。聋也好哑也好,这是我亲生的儿子,身上掉下来的肉。我陪伴着他跌跌撞撞从半岛山村一路走来,直到特教学院毕业。“这些年的遭遇,吃的苦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说罢长叹一口气。
我说符浩是好样的,你们的心血没有白费。她笑了,说这孩子的脾性随我,有些小得意。脸上写满岁月的沧桑,却不乏自信和坚毅。
符浩入职工艺品厂十多年。作为同路人,十多年里,有人抽身离去,有人不辞而别,唯有符浩默默坚守至今。符浩从不讳言自己的人生定位: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也是他十多年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不竭动力。从员工做起,熔料、下料、捶揲、錾刻、镂空、拼接、镶嵌等所有工序,历经十多年的摔打磨练,终于成为聋哑人工匠团队的领军人物。
这一路走来所付出的超出常人的艰辛、努力、心血只有自己知道。尽管经历过的那些疼痛、坎坷、讥讽、嘲弄,都已是人生过往云烟,但每一步都留下了沉重的叹息和挣扎的痕迹。如今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勇气接纳自己生命的缺憾和命运的不公。
他在高光时刻收获了爱情,姑娘来自陕西米脂。民谣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即是米脂人。后来我见到他的“婆姨”,的确漂亮。中等个,皮肤白皙,五官精致。我感叹,这么好的姑娘却落下了聋哑的残疾,老天不公啊。
有人说,上帝给你关起一扇门时,便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银器手工工艺为聋哑人打开了心灵之窗。他们手巧悟性极高,看两眼就懂,上手很快。特殊的身体缺憾,使他们终生生活在无声寂静的环境里,不受干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在枯燥的一捶一揲中,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技艺,也是施展聪明才智的平台。
接到符浩的微信,我揣着好奇和疑惑走进工厂,车间里一派繁忙。员工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悉心操作。不时有简洁的手式,形象的表情,传达着他们的所思所想。在朝起暮落的时光里,积蓄着对生活的渴望。和他们在一起,你能觉察到,在他们善意的笑脸上,在他们沉默的内心深处,有着难以释怀的凄凉故事......虽然上天没有眷顾他们,但他们没有消沉颓废,敢于直面人生,奋勇前行!一旦褪去工装略施粉黛,绝不输给大街上招摇过市的红男绿女,帅哥靓妹。
为了完成银牛订单,他们放弃了节假日休息。那些日夜,符浩他们走火入魔,一头扎进车间,在沉寂的世界里捶打敲击。在单调枯燥的辛勤劳作中不知否定了自己多少次。失败了,再来;再失败,再从头开始。没有失败就没有顿悟,每次顿悟都是一次技艺的革新,理性的升华。突破手工工艺制作大型银器产品的瓶颈,既有探索中灵感的闪光,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唯有此,银牛才能至臻至美!
一个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