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联系我们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 鲁ICP备1601132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济南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80号 电话/传真:+86-531-86401548 邮箱:shandong@ccgmb.com / sdhgdz@vip.163.com
邮编:250013 网址:www.sdhgdky.com / www.zhjsdy.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秣马厉兵迎鏖战,枕戈待旦再前行

分类:
总局要闻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1/04
浏览量

秣马厉兵迎鏖战,枕戈待旦再前行

——中化局参战青海木里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纪实

    木里矿区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中原地区金九银十的时节,这里早就入了冬。11月底的青海木里,鹅毛大雪、哈气成冰习以为常,棉帽子、军大衣、大皮裤、大黄靴标配了许久。此时,青海木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第二项目部一派热闹,一问才得知,由他们施工的4号井水坑回填刚刚合围了。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全部回填工作,现在进行修坡整形、场地平整工作,进入收尾阶段。”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项目负责人田力介绍道,“这也标志着我们在木里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基础。” 

      走!上山去

     9月底,一场关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保卫战在木里打响了。这注定是一场难打的仗,而且是只能打胜的仗,它关乎党中央、全社会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关乎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关乎央企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责任。

     中化局作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参战单位之一,闻风而动,听令而行,全线出击,立即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点兵点将,组建了高水平、专业化的设计团队。

     时任局长助理田力请缨前往,成了团队里最年长、上山最早的人。“我也没想到这个岁数还能再上山,海拔还这么高,也没想太多,就是想和这群80后、90后一起再做点儿事。”夕阳下,这个70后的侧脸被照得棱角分明、犀利刚毅,“我们现在有13个人在山上,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32岁,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团队。”

     金钢、田文滨、张光、周立军、翟德荣、张钰朋、曹登宣、李佳乐、王言帅、高祥、王亮、朱建华、陈坡,无论是被点兵点将,还是请缨前往,谁都没有想到,他们上山后几乎没再下过山。

     面对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提出的“全力以赴支持配合,干就干好青海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指示精神,面对青海省委省政府“两月见型打基础、当年建制强保障、两年见绿出形象、三年见效成公园”的要求,他们心里比谁都着急。

     抢工期、抓时间,他们义无反顾、别无选择。

    真硬!这骨头

    4号井像一头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吞噬着一车又一车渣土,消磨着所有人的体力和意志。由于这头猛兽体量实在过于庞大,上千台工程车在它肚里也只是小小一粟,东西长约3.7千米,南北宽约3.4千米,总面积达11.69平方千米。

(4号井施工前)

    “难,太难了。极端的天气、叫嚣的身体、复杂的条件,加上找不到成规模的施工队伍,甚至一度觉得填平它是不可能的,可是我们就是要变不可能为可能啊!”田力笑着说。4号井开采前为高原丘陵地形,地形总体呈西高东低,区内地势最高处位于第补Ⅸ勘探线附近,标高4119米,最低处位于东侧下哆嗦河附近,标高3982米,相对高差137米。

(4号井施工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施工队伍的问题解决了,成规模的车队逐渐进场,1500多台运输车、300多辆配套的工程车在木里矿区齐齐奏着“英雄赞歌”,昼夜不歇地对抗着狂风暴雪,对抗着呼吸困难,对抗着几乎为零的能见度,对抗着人体的生理极限。

(4号井施工后)

     他们已经在山上待了三个多月,天气越来越冷,越来越不利于施工,之前的施工方案也越来越不适用。项目组多次连夜召开会议,研究新的施工方案,无数次提议、无数次推翻,再提议、再推翻,没人记得开了多少次会、提了多少个议案、讨论了多少稿,才最终敲定了既能节省人力物力,也更加适合天气状况的最优化方案。

    方案定了,施工流程定了,工作标准定了,这骨头就得好好“啃”!

    继续!争分夺秒

    安全,无疑是所有施工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木里,安全成为所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因为木里项目太特殊了。

    它的特殊性体现在施工面积大、参建单位多、工期紧、任务重、环境极端,就像一个棋盘,牵一发而动全身。施工队、检测组、技术组、测量组,各组力量若得不到合理的统筹协调,就会影响整个施工进度。

    4号井由中化局、江苏煤炭地质局和广东煤炭地质局共同完成。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压力就有多大,田力也不例外。“可能在高原是一方面,压力是另一方面的原因,睡不着、吃不下,即使睡着了也是半梦半醒的状态,所有人都一样。”

(3号井施工前)

     为了那“一发”,为了那个“标杆”,田力和他的团队努力耕耘在木里高原。“每天都是过万的步数,必须巡视一圈,这样心里才踏实。最多的时候跑两三圈,对4号井的每一处平台、每一个渣堆、每一条边坡都已十分熟悉。”田力笑道。

    晨会、晚会更不例外,细化工作任务、汇报施工进度、探讨技术难题都是会议内容。哪怕晚会结束得再晚,田力都得来个“大王叫我来巡山”。夜里的温度常常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人只是机械地行走,冻得不想呼吸,一身标配在极寒中也单薄得不像话。

(3号井施工后)

   “近两千台工程车同时工作,渣土飞扬,能见度几乎为零,24小时昼夜不歇,必须协调好所有车辆,不在现场不放心,安全弦得时刻紧绷。”田力眼里透着疲惫。

    铁打的身躯也受不了这样的强度,何况是在高寒缺氧的木里高原,可没人敢停下来,“争分夺秒”鞭策着项目组每一个人,成为所有人的共 识。

    他们的食欲和睡眠质量越来越差,体重急剧下降,掉十多斤在这里根本不是事儿,每个人都瘦出了新高度,沧桑出新境界。

    挺住!竭尽所能

    这个年轻的项目团队以80后居多,有些刚刚成家,有些才做了父亲。

    王言帅说:“来到木里,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这是在缺氧脑子慢半拍的情况下完成比平原地区更复杂的工作,是在一次次对抗寒风、暴雪中的坚守。”

    田文滨说:“我是青海人,能为家乡的环境治理出一份微薄之力,感到无比自豪!”

    周力军说:“站在4200米的山上,虽然呼吸困难,但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不求一鸣惊人,但求在解决困难和改进工作中化复杂为简单,将简单做优秀。”

    高祥说:“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翟德荣说:“我是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项目调过来的,只是想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在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努力做一名不惧艰险的合格青年。”

    王亮说:“这里虽然环境恶劣,但是大家相亲相爱,是同事、是战友,更是家人。”

     张光说:“既来之,则安之。第一批踏上木里高原,化支援军为志愿军,将以木里任务干不完誓不还的决心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曹登宣说:“我即将成家却没成家,先大家后小家,结婚的事可以推一推,为事业,无悔也光荣。”

    张钰朋说:“我是项目上最年轻的,理应冲在最前面,前辈一直坚守一线,吾辈更应该有年轻人的干劲儿,不能轻言放弃。”

    李佳乐说:“我就是那颗螺丝钉,哪里需要拧哪里。我坚信自己行,这将成为我测量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鲜亮!青年突击队

    茫茫草原,巍巍雪山。这面“青年突击队”旗帜,在白皑皑的木里高原迎风飘扬,耀眼夺目。那个特殊而醒目的中化明达标志,随着这支队伍的旗帜飘扬,更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神圣且庄严。

     正如中化局党委副书记王伟上山时所说:“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你们与风雪同行,不仅是高原‘点灯人’,也是雪域‘引路人’。你们用生命做项目,每一个人都让人感动,都值得被铭记、被书写,中化局需要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可以支持中化局走得更远。”

     在这场热血与冰雪的较量中,人类与自然的博弈中,中化明达人表现得直接、勇敢、顽强、本质。为了那庄严的承诺,他们与时间赛跑,向困难挑战,不惧风雪,不畏严寒,一次次挑战着生理极限。经历过这次特殊的冰雪洗礼,他们得以积累、锤炼和升华,一种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怀、崇高的责任、博大的志向,将中化明达推向一个新的海拔。

    田力表示:“水坑合围只是一个阶段性胜利,后边的路还很长。我们将继续紧盯目标,再接再厉,针对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整改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全力以赴高效高质量推进整治任务,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务,为明年种草复绿工作打下基础,交上一份合格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答卷。”

 “真的感谢你们能来。这里曾经是聚宝盆,现在被开膛破肚,真的心疼。”司机张师傅是当地人,他见识过木里昔日的辉煌,“现在看到你们,我又看到了希望,期待渣山矿坑早日变绿地,重现我们的高原花海。

    2020年12月29日-30日,海西州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对木里矿区聚乎更三、四号井整治工程进行了阶段性验收,12月29日业主及专家组成员在天峻县政府会议室听取了工作汇报并查阅项目资料,12月30日上午专家组组长沈渭寿带领验收组到治理现场进行了勘查验收,在30日下午召开的验收评审会上业主单位及专家组对三、四号井的治理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至此,通过第二项目部近一百天的不懈努力三、四号井顺利通过阶段性验收并为下一步覆土复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资讯

NEWS CENTER